“终于做完了,这件事。”当时心里就是这样的感觉。
一次奇妙的巧合
有一件十分巧合的事情,还没有向任何人说过。
2010年12月15日晚上8点多,刚出机场的我焦急赶回苏州南环新村的家里(还拖着行李箱),敲了几下门家里已经没人应了(爸妈是前一天搬走的),亲自确认“家没了”这个事实。彼时的新村已拆得七零八落,路灯也拆了。天全黑,大冬天吃了闭门羹一个人空荡荡地站在楼道里时那种凄凉和愧疚的心情现在仍记得,怅然若失。
一楼的几户邻居当然早搬走了,门都关着。有点不死心的我试着走上二楼,204的门半掩着,我推门进去,依稀看到灶台上有一张情侣海报,装上闪灯“无心”按了一下,算是来过。哪里会想到,后来一发不可收连续拍了40多天,走进了2000多户人家,拍下海量的“空房间”。这张“情侣海报”可以说是后来《失屋招领》系列的开篇第一张。
更没有想到的是,2014年拍摄《归巢》收尾阶段,约好第十户人家(也是最后一户)拍摄时间是1月26日晚上8点16分,而这家,恰恰就是我2010年拍摄的46幢东单元204“情侣海报”回迁的老邻居,当年的小伙伴,现在已经抱得美人成家立业。当时的海报上的场景,变成了我镜头里的真实故事。这张照片,也是《归巢》和整个新村系列的最后一张影像。等拍完从他家里走出来,才后知后觉突然意识到这点,开始和结束仿佛早已注定。我只能说,摄影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现在看着这些照片,感觉是“借由影像之匙,记忆和场景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时空对接”。
一棵枇杷树的故事
前不久的晚上,朋友在看完我拍的南环新村摄影作品后问到:“作为南环子弟,在你心里已逝的老南怀意味着什么?”突然一问,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却让我回想起一些往事。
那是1983年初夏,我家刚搬到南环不久。记得有次吃完枇杷后,随手把枇杷的籽种在屋后的天井里。本属无心之举,没想到种子破土、发芽,慢慢长大成树,几年后蹿上了二层楼高。大概过了十年,枇杷树竟然开花结果了。每年夏天,父亲要架梯攀到树上摘果子,自家吃不完,还要分给邻居。
2010年12月31日下午,我如常穿梭在待拆的新村里,拍摄那些“空房子”。兜到46幢时,恰好在拆楼。天井里的枇杷树还在。我在老屋的后门站了一会儿,看钩机把薄弱的墙板敲穿捣碎,大块的砖渣如积木般坠落,把树枝压弯、压断,最后埋在废墟里。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我整个人似乎僵立了漫长的几分钟,说不出的难受和无力。
好了,枇杷树的故事讲完了。我对朋友说,那棵树就是我心里的南环,那个从小长大、无比亲切的老新村已经被时间埋葬了,没有了。当时我能做的,只是勉力留下一些吉光片羽的新村影像,作为对它遥不可及的思念和缅怀。
一个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三年前老南环解危改造时,四千七百多户家庭暂时离开了岌岌可危的“大树”,到城市各处过渡生活。三年等待,归去来兮。如今,新南环已经崛起,离开的人们又纷纷回迁,仿佛恋巢的归鸟飞回大树,回到熟悉的故土家园。
三年后,当时拍摄的空屋照片组成了《失屋招领》,并见诸报端。经过半个多月的寻访,越来越多“空屋”的主人被找到了。按图索骥,我走进新南环一户户居民家中,跟他们聊聊过去的照片、现在的生活。当看到曾经的旧居,有人意外、有人惊喜、有人感动,称这份“珍贵的记忆”唤起了心底的共鸣。最后,照片被一一送还,“屋”归原主。
“空屋”找到了主人,又有了这些新的照片:住进新家的人们,轻轻捧着旧居的照片,捧起往昔岁月的记忆,感受和展望着新的生活。借由影像之匙,记忆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时空对接。
南环,南还。新的一年,新的愿景。
离开的人们回来了,他们在这里安度晚年,他们在这里结婚成家,他们在这里出生长大,生生不息……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月28日,已经有超过1600户居民回迁新南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2014年2月8日
由21幢高层住宅楼组成的新南环,屹立在苏州城区的南大门。
严顺涵,原住46幢东单元204,现和妻子潘晓亚住在5幢
在新区工作,职业企业内训师。1983年5月搬到南环时才出生3个月,是地地道道的“南环子弟”。2013年11月2日在新南环结婚成家,浪漫温馨的婚房是小夫妻俩一起设计、布置的。
手持旧照:情侣海报上方的连体橱柜,是能干的父亲年轻时设计制作的。
陆凯,原住93幢东单元101,现和父母住在18幢
就读于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正毕业实习中。喜欢篮球、动漫,收藏乔丹鞋、手办。时尚的新家是母亲设计的。
手持旧照:墙上贴满了各种NBA篮球明星的海报。
聂荣生,原住65幢西单元103,现和女儿女婿住在20幢
农民出身,由于贫困14岁就外出谋生,后在胥江路益民化工厂工作。受父亲影响,爱好书法、画画。1984年搬到南环。
手持旧照:卧室墙上贴满的书画作品是10年前写的,当时已经80岁。
华嘉平,原住6幢西单元102,现和老伴住在17幢
老公务员,曾在区政府、城管办工作过。1979年10月搬到南环,是当时的沧浪区政府分配的“老公房”。老伴是在部队里认识的。
手持旧照:2006年,为了给外孙女作示范,“满腔喜悦”以老伴为模特用铅笔画的素描。
张剑萍,原住25幢西单元101,现和老伴吴曼玲住在6幢
年轻时从事地质勘探,后来调回苏州热电厂,老伴是第二毛纺厂工人。1982年搬到南环,先后住过24、25幢。
手持旧照:客厅灶台。风景画下的瓷砖是自己一块块贴上墙的。
吕真,原住9幢西单元201,现住在10幢
曾在苏州南门汽车公司工作,当过修理工、检票员。作为1979年搬来南环的第一批住户,是住了31年的正宗“老南环”。
手持旧照:两只皮沙发是女儿结婚时陪嫁的家具,“更新换代”后留下来的,使用了很多年。
戴兰英,原住41幢东单元302,现和老伴住在11幢
曾是苏州绸缎炼染厂的职工,老伴在胥门饭店工作。全家人笃信基督教,每逢礼拜日要去宫巷教堂做义工。
手持旧照:老屋斑驳的墙上,依次整齐贴着每一年的年历。
钱永康,原住59幢西单元502,现住在10幢
原在红叶造纸厂工作。女儿出嫁以后,一个人住。
手持旧照:“托腮的小女孩”石膏雕塑是在女儿5岁时,买给她的礼物。
李慧琴,原住17幢东单元202,现和老伴住在13幢
19岁进入当时的平江区铜棒厂工作,直到退休。做了30年居民组长,社区热心人。老伴是退伍军人,年轻时参加过珍宝岛战役。
手持旧照:留在老屋的五斗橱、镜台、写字台,是结婚时从王天井巷的寄卖商店买的。
张玉宏,原住61幢西单元501,现和92岁的母亲住在16幢
原在凤凰街南仓桥饼馒店工作,1986年搬到南环。
手持旧照:从地摊上买来的塑料纸海报,原来一套有8张,挂了很多年。